宋丰光首页 >> 资讯
用艺术追寻理想家园——《黄河入海流》创作谈
添加时间:2015-02-27    阅读次数:1590

/宋丰光、张锦平、宋飏

黄河,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五千年历史所凝结成的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本身超越了物理形态本身。中华文明顺延着五千年的历史逶迤踟蹰,创造了灿烂深蕴的文化。在这个文化的记忆中,既有着令人振奋的辉煌,也有着抚之无奈的痛惜。然而,无论我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回顾追寻,历史的足迹总是像黄河水一样踏着既定的脚步东归大海。即使如此,作为文化的记忆,作为文化当下的实施和创造者,在这种流逝的当下,我们需要留下我们的思考,去实施我们的文化责任。《黄河入海流》便是在这种文化责任和思考的结果。


二十世纪之前中华文化,基本上顺延着内在的规律发展流衍,文化自足的封闭状态让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在封闭中变得脆弱、懈怠。当西方文明裹挟着强大外在优势强势袭来时,在短暂的短兵相接后,脆弱的中华文化被冲击的零落不堪。何其辉煌灿烂的文化在不自信的国人眼中被遗忘忽略,传统文化遭遇惨痛的文化境遇。当时间步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势的增强,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捡拾我们的文化自信。一如我们的黄河之水,东归入海,站立在这入海口,我们该何以自处?在经济及文化交流全球化的今天,崛起我们的文化泾流与西方文化相望,还是随之逐流,消失了本我的颜色,在这文化的交接点上,我们要思考。这种思考,是有着文化良知人的文化责任,在这份思考里,有坚持,有规划,有希冀。


科学的发展,带给人们诸多的便利的同时,也拓展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征服雄心和欲望,于是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和挥霍,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认识总则,这种对自然的凌驾式的侵占和对立,在满足人们无度的索求的同时,自然也开始显示对这种对立的不满,于是,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如今,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为整个社会都感知的问题,因生态问题惹来的麻烦越来越频繁,其中不乏悲剧式的灾难,人类也为他们与自然关系的幼稚付出代价。逐年扩掠的雾霾、各种环境疾病、土地的沙化等等,我们在这个世界中身同感受。环境恶化的同时,人文生态也在相应的恶化,人类的情绪普遍焦灼、躁动,情绪的不安带来了精神家园的失落和健康的一系列问题。面对着这一切,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如何用我们的艺术导引受众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家园”,在艺术欣赏中重启人类灵魂深处对纯真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我们的责任。黄河三角洲,历史上地广人稀,曾经的这里,人与自然一片天机,天光云影,鸥鹭翱翔,春秋冬夏,自然流转。随着经济开发力度的扩大,这里也加快了经济建设的脚步,机器开始轰鸣,高楼在平地上屹立。不可否认,经济开发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但在开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开发的度,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破坏了这个度,环境的破坏必然带来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也正是我们所忧虑的。《黄河入海流》的创作,便是秉承了这种美好的愿望和希冀,在这个黄河汇入大海的地方,在一望无际的万亩芦塘,伴随着吹向大海深处的劲风,人与鸥鹭共舞,远处油井和风力发电的装置,与整个环境沐浴在水天一色的和谐大同之中,这里没有破坏,有的是合理利用下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利益。画面的大势涌向入海的地方,彰显了在这片和谐共处环境下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方向,这里没有对立,只是互利和共赢。这是我们的期盼,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大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