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培章首页 >> 资讯
我借青春好放歌 ——读白培章画作有感
添加时间:2015-03-07    阅读次数:1440


文/李闻


初识白培章,是在2005年,我刚到新单位参加的一次全院大会中。中午在学院食堂用餐,初来乍到,满目都是陌生的面孔,是系里两位年轻的老师带我打饭,关照有加,让我不再张皇,踏实了许多。其中一位就是白培章:典型的山东大男孩,阳光帅气,细心周到。处的久了,发现工作中的他也是如此,粗犷的外表下是一颗严谨、认真、细腻的心,单单是他在教学中组织的几次学生作业展示,就在学院里引起了很大反响。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我感觉,人生不同阶段的画作也是其特有的生活状态、艺术追求、心路历程的展示。读白培章近年来的画作,既佩服其扎实的造型能力以及运笔设墨的娴熟,又从他在艺术创作中的种种探索和尝试中感受到青春的无畏、生命的巨大张力。


白培章擅长国画人物,他的人物或工或写、或重线描,抬笔就来。这极强的造型能力源于他多年来基本功的训练,可以看出其人物造型受荷加斯、伯里曼的影响,这在国画画家中并不多见,而多年的基础课程教学使他手头功夫越来越扎实。扎实的基本功是画家施展才能的手段,但往往也会成为限制画家自由抒发的桎梏,尤其是中国画画家,基础绘画中比例、塑造、光影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绘画写意性的发挥。白培章的才情却使他在这方面能够收放自如。《浮沉》和《悟》系列是他引入西画造型手段的探索,作品中对形的夸张、肢体的肌肉、筋骨传递出的力量感,画面结构的紧实、表现出的张力以及男性的刚毅,都有赖于其扎实的素描功底;而《晚晴》、《都市风情》系列等表现年轻女性的画作则又能不为形所累,运用传统中国画的手法,亦工亦写,弱化造形,甚至依照画面要求,根据中国绘画的形式法则变化一些形象,使得画面形象更有绘画感,进而去营造一种或古典,或唯美、清新的画面效果,画面意境宁静、恬淡、高洁。这不同风格的人物表现方式是画家自我创作意识的体现。


从白培章对绘画语言以及题材的种种探索和尝试来看,我想说,他的创作是生命的壮歌。白石老人暮年变法成为美谈,而对许多画家来说,随着年岁的增长想要改变已经太难。读白培章的作品,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变,更是他弥足珍贵的生命力的喷薄。他以年轻人特有的充沛精力、敏锐思维去思考、去探索,细细品味他这些年的画作,可以清晰地看出他风格变化的轨迹:从客观再现到主观表现,绘画语言从繁到简,从色彩的到黑白的,从追求单纯的人物美到寻求画面整体美感,从关注题材到关注画面……白培章在绘画中更多的融进了对生活的体味、对人生的感触,他的画面上想法多了、观念的表达多了,而这些变化源于其艺术修养及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其近些年来不懈的探索求变是分不开的。小白的女青年系列如《鹊华春色》、《晚晴》都是他近年的作品,画面背景阔大、深远,将青春女性安排在近景中,画面上穿插以意象性的元素,营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美。《鹊华春色》中的鹊山、华山处于画面的上三分之一处,此处水天相接,云气缭绕,中景是一株盛开的白玉兰,三位裙装女青年处于近景,周围莲荷环绕,构图采用象征手法,以玉兰之高洁、荷之出淤泥而不染烘托美丽女性的清纯柔美,鲜花、美女、荡漾的水波、迤逦的云气,画面以美的元素、美的手法营造美得意境;而对于女青年的刻画,白培章更追求味道,不受结构的束缚,用工笔手法,描绘意象人物,柔美动人,有些许古意,人物风神与画面背景相得益彰。


白培章是一个心思细腻、感情丰富的人,善于体察生活,触动情愫。记得他新婚那年年底述职,在别人那里干巴巴的内容到他那里带有浓郁的抒发美好情怀的味道,感染的同事们开怀而笑,严肃的会议场面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以绘画表现情怀,描绘万物皆有情应该是很多画家的追求。毕加索就说过:“我画的是猫的微笑,但我没有画猫”当你描绘的物象触动了你感情的神经,绘画往往会具有“味外之味”。白培章的绘画也很重视内心情怀的抒发,如《浮沉》通过四联幅抒发了对人生的几个阶段的认识和感受,有为人夫的炽热爱情,有孕育中的欣喜之情,有为人父的浓浓亲情,有人生暮年死别的哀伤之情。而其《母亲》则表现了对老人的关怀,一位老妇眼神深邃,感情复杂:孤独、期望、担忧、遗憾……表现了独居老人细腻的心思;《母子》一幅则通过一位母亲肩上沉重的扁担和孩子天真、纯澈的眼神再现乡间的真实生活,简单而真实的一个牵手动作把幼儿对母亲的依赖、母亲对孩子的浓情都宣泄了出来。陈传席说过一句话:“画画用脑要多于用手,天才有一个共性,善于思考,敢于肯定。”白培章的诸多尝试和探索颇能印证这一点,无论是教学还是画画,小白都是一个善于动脑的人。而其创作中用笔果断、敢于肯定,使其仅仅用水墨创作的人物也一样可以有层次、有硬度、有结构、有张力。“眼底都无碍,胸中自有春”年轻的白培章在纸上率性挥洒、积极探索,风格不一,但他自己仍不满足:渴望结交名师来学习以提高自己 、探索更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表现他对当下的感受等等都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李闻于历城南山居20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