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油画家合影 拍摄时间:2014年5月
文/曲 刚
“杏坛”一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所言“杏坛”其实是个隐喻,暗含两层指涉:其一,“杏坛,泽中高处也”(晋人司马彪注),庄子以“泽中高处”生长材木(杏),暗示孔子办学设教所占据的道德制高点。北宋孔道辅监修孔庙时,“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正应此意。其二,“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一句的语意多为后人所忽视,“琴者,和也,可以和心养性,故奏之”(唐人成玄英注),暗合“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儒学宗旨,即孔子的人格态度不满足于停留在由立志修身所引发的道德自觉上,而期望更进一步,将君子的人格主体提升并安放在德性自由的艺术审美之境中。这与曾皙言志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意趣相一致。
所以,“杏坛”一词的隐喻兼有道德自律与审美自由的双层人生取向,这或许是当代山东的一个油画家群体以“杏坛”命名的本意所在。“杏坛油画家群体”是以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的老三届毕业生为主要成员而自发形成的一个艺术团体。他们多是“文革”之后培养出的第一批油画家,是当代山东油画教学与创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大学毕业后三十余年的生命历程中,他们中的多数成员身兼教师与油画家的双重身份,在坚执高校讲坛“传道授业”之责的同时,又忘情于审美之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自由境界。他们互敬互爱、互学互助,并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开放心态,逐渐吸引和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使这个艺术团体的学术背景和艺术面貌日趋开放和多元。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杏坛油画家群体”将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一个文化坐标。
所谓杏坛画友就是因为大家基本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孔子故里——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杏坛”是当年孔子在曲阜讲学的地方,这也是杏坛画友名字的来源因由。目前杏坛画友主要成员有老师毛岱宗(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77级的马立华(济南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教授),78级的盛伟(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宋卫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陈天强(山东建筑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新光(原石油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职业画家)、姚永(中国油画院教授)、申林(山东女子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姚夏宁(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79级的刘雷(济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张新权(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81级的顾黎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史国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86级的管朴学(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杨大伟(浙江传媒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及李楠(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邢正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吕天品(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三军(齐鲁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波(济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斐等(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光阴荏苒,三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他们都已经成为高校的美术专业教授,有的还担任院长之职,虽然大家分散于全国各地,但在艺术的探索之旅上都未曾停滞,大家的绘画面貌虽有不同,但从审美的趣味和表达形式上来看,在内在精神上有很多共同之处,追求东方绘画意境在油画表现上的体现,究其原因,是因在大学时受到吴冠中老师的指导有。1980年吴老师在山东写生时,应邀专门到曲师美术系举办了绘画讲座,其中西结合的绘画艺术表现观念和作品让刚从文革中走来的师生耳目一新,这次讲座对当时的曲师美术学子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观他们的作品,明显体现出吴冠中老师所提倡的中西结合的艺术探索痕迹,这也是杏坛画友们绘画艺术追求的基本共性。
“杏坛”油画系列展回顾
第一届“杏坛”油画展。北京荷美术馆,北京,2009年9月
参展艺术家:毛岱宗、盛伟、刘雷、宋卫东、陈天强、贾新光、姚永、申林、姚夏宁、史国强
第二届“杏坛”油画展。明湖美术馆,济南,2010年9月
参展艺术家:毛岱宗、马立华、盛伟、刘雷、宋卫东、陈天强、贾新光、申林、姚夏宁、史国强
第三届“杏坛”油画展。伊凡画廊,济南,2011年9月
参展艺术家:毛岱宗、马立华、盛伟、刘雷、宋卫东、陈天强、贾新光、申林、姚夏宁、史国强
第四届“杏坛”油画展。和合美术馆,济南,2012年9月
参展艺术家:毛岱宗、盛伟、刘雷、宋卫东、陈天强、申林、李楠、邢正江
第五届“杏坛”油画展。和合美术馆,济南,2013年9月
参展艺术家:毛岱宗、马立华、盛伟、刘雷、宋卫东、陈天强、申林、李楠、邢正江、王本起、郭健、林波、刘斐、吕天品
第六届“杏坛”油画展。山东省会展中心,济南,2013年10月
参展艺术家:毛岱宗、马立华、盛伟、刘雷、宋卫东、陈天强、申林、史国强、管朴学、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