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灵首页 >> 资讯
中国画笔墨语言浅析
添加时间:2015-04-09    阅读次数:1147


文/姜灵



摘要:在中国传统笔墨观念中,其内涵与中国古典哲学一脉相承,其表现语言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从整体语言表现上看,传统笔墨语言仍处于对外物的主观描摹上,既没能客观地表现形体也没能真正地超越形体。当代笔墨语言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画语言的表现与发展。随着历史的前进,文化的发展,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画笔墨表现语言从表现技巧到关注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中国画创作者的情感表述方式与理念追求上,都远远超越了传统笔墨表现语言,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空前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画 笔墨语言 浅析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画的发展变迁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自从我们的祖先在通过对自然界中美的事物的体验与归纳中提炼出自身独特的形式美开始,如何将这种独特的心理感受借助工具表达出来就成为极迫切的需要。从手指到树棍,再到后来的毛笔与墨锭的出现。毛笔、墨锭这种特殊的工具一经诞生就注定了其技术使用上的高难度。毛笔、墨锭、宣纸和清水构成了中国画表现的基本工具材料。水和宣纸是客观的,但用笔和墨色却是主观的。如何通过细长而柔软的笔锋和朴素的颜色将自己的情感转换成现实可感的形象并打动观赏者,直到今天都是从事这一职业的人群所思考的问题。
一、笔墨语言概说
笔墨,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毛笔和墨汁,就是指进行中国画创作中所运用的物质性材料。但毛笔的形制特点正如中国的传统哲学一样,它要求使用者通过它实现“以柔致刚、以虚映实”的效果,它迫使使用者将自己与所施加的对象“纸”之间出现一个柔软的间隙,同时要求通过这个“柔软”实现刚硬、实现力度。这就为使用者创造了难度,由此古人为我们建设出了起笔、运笔以及收笔乃至呼吸等一系列用法与要求。同时,对于“墨”,由于受到老庄哲学“五色令人目盲”的影响,舍弃自然界的表象使之返本归元追求“黑白”的境界,从而使“墨色”成为超越一切颜色的根本,赋予了它无以复加的高度。此时的笔墨又指其运用的方法——笔墨技法。其后,在通过笔墨技法中笔的“提、按、顿、措、徐、疾;钩、勒、皴、擦、点”以及“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烘、染、破、泼、积”等各种方法组合在宣纸上留下的各自不同的笔迹墨痕时,它又指称画面中的笔墨效果。再次,由画家对笔墨效果进行独具匠心的经营,使之愉心悦目时,它又指向画面的构图和意境。最后,当通过它充分表达画家的精神向往并使鉴赏者获得精神上的共鸣时,它的语言意义从而真正生成,成为精神的体现。因此,“笔墨”从形而下来说,就是中国画创作中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使用的技法总称。但以形而上来讲,“笔墨”则是艺术家将自己对生活的主观感受通过感性的方式运用点画墨痕乃至构图、虚实、造境等表现手法实现其作品传神及情感表达的总称。
中国画的“笔墨”从符号学的角度上看,它是从自然界中提取的“人工符号”;从语言学的角度上看,它的笔墨点画均被赋予了画家的主观情感,从而使它们传情达意,是描述性的、是表达性的、是可被解读的。因此,中国画的“笔墨”是中国画家通过工具进行艺术表达的总和,并包括由此实现其精神追求而形成的表现意识形态——笔墨观。它符合广义语言学中“单纯的符号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赋予它情感才能变成真正的、有价值的符号——语言”的要求,从而作为中国画表现所特有的艺术语言,呈现出无穷的活力。
二、传统笔墨语言解析
中国传统笔墨观念与中国古典哲学一脉相承,其表现语言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在汉代以前,笔墨仅仅停留在工具层面,处于中国画笔墨表现最伟大的发明——线的初级阶段。诚然,世界上诸多文化群体在最初都发现并创造出了“线”,“线”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然界中并没有线,它是人类主观能动认识世界的标志,它实现了物体轮廓的限定,从而将自然万物从空间中明晰并分离开来。但其后只有中国赋予了“线”更深、更高的价值,将它与生命气息融合起来,成为中国书法、中国画乃至中国哲学的根本表现语言。然而,直到汉代,“线”的表现虽然已经有了很高的提炼,但仍作为勾画物象的界限,细若游丝、中规中矩,并没有更多的语言内涵。表现内容多为王公贵胄及神话内容,与其表现语言也没有更深的联系。随着魏晋玄学与士大夫的兴起,更多的知识群体开始关注宇宙和生命存在形式的意义。对于画面语言表现开始出现单纯追求技术精纯的画工体系与关注情感世界表达的知识群体绘画两个支系。“笔墨”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始被赋予情感,同时开始关注“线”与结构的关系而出现“曹衣出水”的发展。对于画面情感、精神的表现出现了初步的解说,如顾恺之“阿睹传神”与“目送归鸿”的理论。画工体系则随着宗教的发展,从墓室、铭旌走向寺观壁画。因视觉的要求,其笔墨中“线”的表现也由原先的“细弱”、“简朴”转向“雄浑、刚健”,在表现技法上,对“线”本身“流畅性、节奏感”的把握已经达到极其精纯的程度。在此方面,吴道子当称为代表。另一方面,知识群体的绘画在对线条整理丰富的同时,开始关注设色、构图意趣以及表现主题的文化性。从晋代的《洛神赋》图卷到唐代的《簪花仕女图》、《捣练图》等。知识群体所关注的生活情怀与其为表现这种情感所运用的表现语言与画工体系已绝然分离。精致的线条、华美的色彩以及富有节奏感的构图充分展现了当时贵族阶级的审美追求,这种绚丽的语言直到今天仍是许多画家膜拜的对象。与此同时,在唐代,随着文学散文体的变革,观察世界与表述世界的方法被拓宽。知识群体中的一部分开始尝试用新的理念与语言来表现自己的体验。受老庄哲学的影响,王维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从此将“墨”真正从丹青中剥离出来,直到其后卓立于丹青之上。两宋时期,由于“词”的出现,语言表现较之“诗”则更为丰富、缠绵,意境更加深远,文人情怀更加浓郁。在文学表现及其丰富的基础上,绘画表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传承前人的“黄家富贵”与疏简狂放的“徐熙野逸”,文人画的出现与兴起甚至于米氏最早期语言表现符号化的生成,语言表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此同时,笔墨语言表现理论也在此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笔墨的运用进行了较为完备的著述。至此,笔墨完成了自身语言体系的建构,并随着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日趋成熟、完善。


本文刊发在《美术大观》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