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望首页 >> 资讯
笔墨新语境——张望绘画艺术研讨会举行
添加时间:2015-02-28    阅读次数:1168



“为学·为艺”2014张望绘画艺术作品展暨《学院美术30年—张望卷》首发式920日在山东省博物馆举行。同时,“笔墨新语境—张望绘画艺术研讨会”也在期间举行,来自中外的艺术名家就张望教授的绘画艺术进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对张望的绘画语言给予很高的评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杜大恺作为此次研讨会的学术主持。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孙克:

看到张望的画感觉到中国画的生命力丰富而强大,张望作为中国近30年来培养的青年画家,他们这一代正在开始他们的艺术生涯,很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画发挥了它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就在这种蓬勃的、开放的过程中,承担了青年画家独立有价值的作用。他的画不生疏,很有特色。中国画传统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很多,另外,在审美观上,我觉得他是有变化的,这个审美观中国画讲水墨画,水墨画的表现能力很强,他通过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表达,表现出年轻人的心情,年轻的风情,这个很有价值。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何家英:

看到张望的绘画,他具有深厚的造型能力,特别是在造型的审美能力上他是超出一般人的水平。看他的画展我觉得还只是少量的作品,这本大画册里面展现了他更多平常的积累。有很多的小草图,都可以看出来,特别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之间的结合,他在审美上达到的一种高度。如果说我们的创造使我们的画画变得肮脏,变得庸俗,这种创造我们是不需要的;如果我们的创新、创造使我们的作品拿出来有意境,特别是作品放到今天的环境当中,生活环境当中、公共场合中是协调的、吻合的、感人的,是能够触动人心的,我说这个创造就是成功的。张望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每一步都是不一样的,他对于内心的追求,人的更深层次的精神性的追求,在他的作品当中是通过形式语言来获得的,所以他的形式感和造型跟他的内容是统一的,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境界。张望的探索走到了画家的前列,并在学术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艺术价值不可限量。


著名旅美艺术家 张宏宾:

前天我刚从美国赶回来,就是为了参加张望教授这个展览会。张望教授是当代山东最为重要的艺术家。在国内的艺术家当中,张望也是有特色,极为突出的一位。我觉得他一直在走一条兼容并蓄、中西结合、既关心时代又有个人特色的这么一条路。这条路是非常正确的。我认为绘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个人的面貌、要有创造性,张望正是这么一位艺术家。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宪生:

我觉得张望以自己亲身的艺术实践和创作在传统的绘画链上加上自己的一环,他作出了贡献。我相信如果说他今后再持之以恒地努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下去的话张望的前途不可估量。第二点,今天来看张望的展览耳目一新,我以前看他的作品不多,但这次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无论是在中国传统笔墨的继承上,或者是传统笔墨新的开拓上,或者是在外来艺术的消化吸收上,他都做了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对于我们传统的教育很可能是一种新的启示,也是一种参照。再一点,谈到文化教学,我觉得跟山水花鸟可能还是不一样的。张望的画我们要用新的标准、新的理论、新的东西去解释,这个解释就需要我们在新的理论体系上去建立。张望的实践作出了他的贡献,无论是在人物的造型上,笔墨语言的更新上,还是在画面构成上,他都迈出这么大的一步,迈得这么远,对我是一种启示,我也从他的画中学到了很多。


中国国家画院专职画家、天津画院院长 贾广健:

我用最简洁的话说一点感受:一、张望的画让我感受到一种淡淡的现代的诗意美,这与吴冠中先生的画不同,吴冠中的画更像是散文。诗和散文是大不同的。二、从画册的资料里可以看到一种有序思考的轨迹,这种轨迹就是张望活跃的思维和思想,这是一个艺术家必须的,应该说张望具备了。三、中国画无疑要与时代共同延展,用当代人的视角去解读传统是每个画家自己的事,但关健是浮浅还是深刻。这一点张望做得很到位很深刻。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 王晓辉:

我看到这个画册,从上世纪“文革”后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们上中专和大学,从那时候的素描体系变成了张望现在的水墨状态,其实短短的二三十年跨度这么大,我觉得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他的艺术经历就算成功了,人一辈子就是五六十年,从一个老的教育体系变成一个独立的、完全有个性思考的艺术创造的状态,我觉得作为个人,而且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下,教育的优势不是每个学院都有的,张望在这样的环境下结出了一个果实。所以说无论是哪个学院毕业的,张望就是这样的成长,就是有跨度,有高度。张望不用太刻意含蓄,说我这里面就是有笔墨,其实就算没笔墨也没有关系。我相信他一定是进行过传统的学习,就像吴冠中早年也进行过传统的学习,张望也是长期在文化体系下学习的,其实早就被传统自然地熏陶了,实际上他是想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他的价值在于有能力思考。


著名美国艺术家 杨扬:

看张望老师过去的作品,再看最近几年的作品,像很大的一块蓝色,下面很简洁的几笔,很像“限量主义”,在中国传统的绘画里面,写意实际上就是限量主义,在西方人看国画的时候,主要是看你怎么处理一个很大的空白处,他不是要看你的笔墨,所以他们其实就是利用了中国最早的传统写意的东西转换成了限量主义。我看张望老师的画,他受到了一些西方绘画的影响,现在好像又要转回到中国的传统艺术里面来了,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值得思考。


中国国家画院专职画家 胡应康:

张望他既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培养了很多的学生;又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这两点是缺一不可的。我们谈到张老师的艺术的时候总是说他是一个学院派。他是师范美术的老师,但他超越了师范教学的标准,过去这个标准就是教给下一代学生怎么样让他再去教学生,只是一种教学技术,张老师打破和超越了这些,他让学生直接进入艺术,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另外作为学院派绘画的代表,张望老师的绘画超越了“江湖”艺术,他是要反对江湖,要脱离开这种东西,从学院派来说他就是要脱离“技巧”的。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美协副主席 梁文博:

我觉得张望的艺术与教育是有体系的,他的体系就是山师体系。是张望的老师张宏宾还有宋丰光、张望,还有张望的学生共同建立的,他们从壁画版画过来的,并学了很多现代构成的问题,应该说是把中国画扩展了,不是局限在里面。中国画在改革开放以后真正地体现绘画,点线面的问题、黑白灰的问题,更强调画面的结构了,我觉得这是中国绘画当代更注重画面了。正因为这个东西就把中国画的本体语言范围扩大了,而不是光谈意境。山水画讲意境,花鸟画讲情趣,人物画讲传神,现在不光是这些了。中国传统画更多的是正大气象,这个东西是贯穿中国当代绘画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这个东西在张望的绘画中体现得更多。张望是当代水墨探索的一面旗帜。


《学院美术30年张望卷》主编 郑岗

张望是一位在教育与艺术创作上都有突出贡献的人,特别是在学院美术领域他是60后的代表。他的水墨语言突出有新的意境,他能够在传统绘画里开拓出新的绘画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他有扎实的中国人物画的基本功和当代的笔墨理念,坚信富有成效的探索创出了中国画笔墨新语境,使他成为当代水墨人物画的优秀代表之一。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冯远:

张望先生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成绩显著,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而且他的艺术创作也是佳作倍出,他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探索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新语言,新笔墨语境,令美术界称赞。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刘大为:

张望是近些年来艺术成就非常突出的一位艺术家,他对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进行着深入系统的研究学习、继承,但是他的继承不是简单的照搬、临摹,或者是一种延续;而是把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真髓精神笔墨拿来表现当代生活,所以他的作品很有这种时代气息。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潘公凯:

张望老师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是针对着自己的感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笔墨的问题,我觉得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家,又作为一个美术创作者,这样的双重的创作角度,他能够与众不同,在中国水墨人物画上,张望能够在当代语境中,显示出当代年轻人的风采和创造力,同时,又能够体现出这一代艺术家在当代水墨上的探索努力,我觉得他的努力带有前瞻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田黎明:

张望所表达的是一个当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我觉得从其中我可以看到张望他对学问的一种追求,对时代人文精神和人文境界的一种追求,我觉得这在他的人物画的整个的笔墨当中,我们可以慢慢去体会张望的人物画,他可以说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出新的一种语境的表达方法,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张望是走在了前面,他是一位优秀的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一位开拓者。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

通过他的为学为艺,很好地实现了他的个人价值,无论在艺术实践上还是教学过程中,他把握的方方面面都是非常准确的。从张望的艺术创作与教学来看,我觉得首先他是有思想,观念很新,思考得比较深入。另外他是这个时代,受着非常好的美术教育的一代,艺术基础也很好,技巧非常到位、表现力也都非常强,同时我觉得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与这个时代联系得非常紧密,他有情感,他不无病呻吟,他对学生包括他对艺术都有着一种真情实感。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张江舟:

张望在绘画语言的选择上应该说,有了非常自觉的文化选择。为什么说他有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呢?就是他懂得用什么样的笔墨方式,用什么样的构图方式,或者说用什么样的一种造型方式和色彩方式来很好地为他这种平和的画面、营造平和的画面服务。我想这是体现出了张望在绘画语言选择上的一种高度自觉。我认为张望是一个具有非常突出的学术价值和对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和研究具有着重要学术启示意义的画家。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 范扬:

我觉得他能够长期地在这样一个师大美术学院里工作、培养学生的同时,教学相长,锻炼了自己,我觉得他是一个出色的教授,是一个优秀的画家,在为学为艺方面都是堪为楷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