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辉
编者按:
宾虹先生于1932年与陶冷月等人同舟入蜀,溯江而上,沿途写生、作画、吟诗,探寻蜀山之美。如他所言:“余蜀游曾历数寒暑。经嘉州跻峨眉山顶;至灌县,信宿青城轩辕峰;由广安探天池;经渠河出渝州;图山灵真面而还(见丙戌题画)”。自宾虹先生蜀游而归,历时共两载,行程数千里,尽揽巴蜀之胜,并得诗百馀首,画稿千馀纸,可谓饱游饫看,揽尽巴蜀胜景,沉醉于浑厚华滋之境地也!刘海粟老人在《黄宾虹诗集序》也记录了此次蜀游的一些背景:“宾虹六十九岁入蜀写生,我曾写信介绍他去找我的学生——四川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周稷,周为他配备了一辆黄包车,讲学作画提供方便,这对旧中国的一位画师,已称很高礼遇。”在蜀地众多朋友画家的陪同下,宾虹先生却又常常一个人“启户独立,夜雨独游”探寻山川之秘,终于在游历青城夜雨后得以变法,建立了他“浑厚华滋”的美学追求,今特辑其写生画诀与首次面世的宾虹先生青城写生册(傅雷先生藏)一同飨献读者。
大家杰出,诣臻神妙,多师造化,几于化工。其最著者,如荆浩之写太行山,董源之写江南山,米元章写京口江山,黄子久写海虞山水,诸如此类,又皆因其所居之地,朝夕目睹,各有不同,一一施之于笔墨。(《中国画学全史序》)
董玄宰言,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看得熟透,自然传神,心手相忘,益臻化境。董源以江南真山水作稿本,郭熙取真云惊涌作山势。行万里路,归而卧游。此真能自得师者也。(《画谈》)
古人谓,山分朝阳山、夕阳山、正午山。朝阳山、夕阳山因阳光斜射之故,所以半阴半阳,且炊烟四起,云雾沉积。正午山因阳光当头直射之故,所以近处平坡白,远处峦头黑。因此在中国山水画上,常见近处山反淡,远处山反浓,即是要表现此种情景。此在中国画之表现上乃合理者,并无不科学之处。而且亦形成中国山水画上之特殊风格,不同于西洋山水画上之表现。(《宾虹先生口述》)
自然之山,总是有黑有白的。全白之山,实为纸上之山,自然中不是这样。清代四王之山全白,因他们都专事模仿,不看真山,不研究真山之故。(《宾虹先生口述》)
唐以前画家,已不斤斤于形似,而以画外有情为高,故王维之雪里芭蕉,李思训之烟霞飘渺,在精神而不在迹象,画之贵于神似者以此。(《画学南北宗之辨似》)
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1953年《自题山水》)
学唐画千遍而成,此王宰“五日一水,十日一石”皆由点积成,看是渲染,其实全是笔尖点,就此是画家真诀,今已不传。明以后画多薄弱,失其法也。学宋画一二百遍,元画数十遍。若吴道子“三百里嘉陵山水一日而成”,即是第一遍白描。画家重粉本,粉本即白描,西画名为速写。(《与朱砚英书》)
北宋人画,积点而成,层层深厚。云间、娄东用兼皴带染法,凄迷琐碎,去古已远。兹以渍墨写蜀中山水。(《自题蜀中山水》)
高房山夜山图,余游黄山、青城,尝于宵深人静中,启户独立领其趣。(《自题山水册》)
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说,余于写生时悟得之。(《宾虹先生口述》)
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东下不虚回。(《入蜀纪游诗》)
观古名画,必勾其丘壑轮廓,并于设色皴法,不甚留意。当游山时,途中车轮之迅,而以勾古画法为之,写其实景。因悟有古人之法,以写实而得实中之虚;否则,实而又实,非滞碍阻隔不可。由此,每年所积临古、写实两种画稿,已不止于三担,从不示人;有索观者,强而出之。(1943年《与傅雷书》)
古人名世皆有补偏救弊之功,百余年即多改革,惟笔墨真实正轨,千古不变。虽未有一日之间断,面貌与精神不同。面目即章法,章法亦最重要。游迹十年,所至闽粤巴蜀诸山,今拟与古迹融合一片,以自立异,不蹈临摹守旧之弊。(1943年《与吴仲坰函》)
甲戌、乙亥、丙子三年中,游蜀、粤归,得写画稿千馀纸;观故宫南迁名画,寒暑无间,数以万计。因采各家所长,出以己意,昕夕点染。(《自题山水》)
曾忆从青城、峨眉蜀游而归,得稿近千馀幅,多纪游速写,只有勾勒而乏皴染者,颇近于倪黄简笔。(《1943年致傅雷函》)
近悟于古迹与游山写稿,融会一片,自立面目,渐觉成就可期。然全以笔墨用功为要。此中正轨,寰宇中认识之者已不乏人。(1948年《与朱研英书》)
嘉陵山水江上游,一日之迹吴装收。烟峦浮动恣槃礡,图画挽住千林秋。秋寒瑟瑟窗牖入,唐人缣楮无真迹。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1933年题画嘉陵山水诗》)
粉本集众史,摹拟苦症结。常此疑古人,容画不容说。峨山廋且秀,天绘巧施设。请穷十日游,徐参画中诀。(《1933年《峨顶》诗句》
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
宋元人画多积岁累月而成,浑厚华滋,不落轻薄促弱。余游川蜀,由灌县经玉垒关至青城山中,朝夕所见,林峦烟雨,隐现出没,无不摹写,草稿置囊橐中,归而乘兴挥洒,笔酣墨饱,益见自然。此帧留行箧中,与生平所得敦煌唐贾至开元十三年画,及宋米元晖、元觉隠、赵松雪诸名迹,自南而北,奚止万里。(《题蜀游山水》)
蜀江山水以屋宇林壑层峦叠嶂胜,元人写山水多用此。(《讲学集录》)
蜀中有藏大痴长卷者,余假观旬馀,临其大意,置行箧者,随时点染,经有数稔,今足成之。(《蜀游自题画》)
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移时,千条飞泉令我恍悟,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也。(《致王秋湄函》)
画无中西之分,有笔有墨,纯任自然,由形似进于神似,即西法之印象抽象。近言野兽派,……野兽派思改变,向中国古画线条着力。(1948年《与苏乾英书》)
窃以北宋人多画阴面山,且用重墨,如夜行岩壑间,层层渲润,必待多次点染,须待岁月而后了。虽未免沾重滞浊,然于实后求虚,亦习画必由之径。(1947年《与傅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