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辉首页 >> 资讯
“正青春”的释读
添加时间:2015-03-06    阅读次数:1273


文/方辉

 

“正青春”首先是一种魄力与完美,它是指艺术与人生最好的状态。王献之一直就想在书法上与父亲羲之匹敌,最终虽骨力不及而媚趣终过之;王弼二十多岁就做了老子《道德经》最好的注释版本;王希孟弱冠之时就创作了北宋经典《千里江山图》,刘勰完成文学理论《文心雕龙》时也顶多四十岁。

 

 

浏览中国画的艺术创作,年轻人的较早的成就一方面与时代文化的积累有关,另一方面就是中国艺术崇尚的“中和”的特性,会推崇年轻人的少年老成与持重内敛,让年轻人很早就完成“读万卷书”的学习,然后又开始“行万里路”的远游,来了解天地造化人文化成的规律。它鼓励文化人知识累积的同时,又强调学习者应具备的率性与天真,要在自然中忘掉知识概念本身,把知识消化到个人言行中,气象中,最终使身体达到“盎于背,睟于面,举手投足之间,四体不言而喻”的载道与践形的目的,中国艺术大抵就是在种修行中完成的,最终,它要通过读书、游历、思考领悟来丰厚文化人的人生,改造文化人的气度,然后用艺术来修养自己的生命。所以,有时候细读古人的经典画作,如果不读款识,常常很难想象画家是在什么年龄创作的作品,因为画面似乎永远洋溢着一种生命旺盛的气息,永远在表达着不经意的沉着与力量。“正青春”似乎首先可以作为这种极佳精神状态的指向,是表达人们对自由、美好、健康的永恒追求,以及表达艺术创造的不懈力量。

 

尽管我们在20世纪以来,曾错误地把西方专制的古典主义“君学”系统来取代中华民族独立自由的“民学”文化传统的教育,造成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曲解,但有着独立思想的青年艺术家终究会凭着个人的才华以及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敏锐直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迅速地摆脱那些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的所谓简单的新与旧、西与中的二元对立模式,开启一个重新认识艺术、重新认识书画,重新认识中国画的崭新格局。从这点上讲,“正青春”又是指那些恰逢其时的处于黄金年龄的青年画家的状态,这批出生于70年代、80年代的画家群体,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独立的风格面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慈柔的人性情感,知识、体力、境遇、格局多种条件都在当下好的时代背景下汇集在一起。出生于齐鲁大地,又使得他们具备更重要的坚韧、大气、朴素、谦和。所以,尽管他们各自持有不同的绘画观念和手段,或工或写,或丹青或水墨,或秀美或雄强,但他们都想表达自我对于时代的诠释,对文化历史的担当,并且他们在各自领域已经开始表现出引领风华的王者气度,和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势。

 

齐鲁大地自古就是“百家争鸣”、“兼德而至”的中和圣地,青春的气力是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而青春的气息又是文化与生命的展现,有了青春的责任与担当才会有对青春的超越与掌控,有了青春的气息与力量,才会有文化上的创新与自信。我们因为“正青春”而骄傲,因为“正青春”而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优秀的画者并以“正青春”的素养来敬畏前贤、敬畏智者,敬畏历史文化的伟力,敬畏一切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前进者。

 

让我们再次为一切“正青春”状态的创造者、劳动者而歌吧!

 

方辉

2014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