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光
水墨人物画具有独特的语言结构和鲜明的精神指向,时时体现着“笔墨当随时代的”文化精神。当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十分显著而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图像时代”的大众文化也在这种格局中悄然兴起,水墨艺术正是置于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国际化文化背景当中。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媒介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重要,重要的是对当下感受的提炼与升华。审美标准多元的水墨语言如何传达当代观念,就成为当下艺术发展的重要命题。感受的表达需要清晰的语言方式,个性化的视觉图像从而得以传达。
一、形式语言的当代建构
从宏观上讲,水墨画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精髓,当代艺术家都以自己的实践赋予中国水墨以新的气息,特别是在最近的三十年中,传统水墨艺术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潮流中,不断涌现出新的类型化面貌,如抽象水墨,新文人画,现代水墨,城市水墨等,成为中国时代变革和文化变迁的重要表征。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审美方式的革新诉求,对传统二维空间的水墨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这种蕴藏在语言中的“实践性”和互为的“存在性”,决定了社会审美方式变化要求水墨语言创新的必然。
从语言层面上来讲,水墨是指以宣纸和毛笔等物质材料为基本媒介的绘画形式,“语言”在这里泛指传达精神的形式手段,具体表现为画面结构,造型,色彩,水墨技法诸因素的结合。水墨语言有自身的特殊语义形式,笔线的排列组合和墨色晕染敏感地传达着作者的心灵迹化。传统国画的构成、造型与水墨紧密相连,过分重视笔墨独立审美的抒情就会失去现实表现的力度,而对写实造型反向关注必然削弱水墨的表情特征。传统笔墨的语言系统,发展到近代已经高度成熟和规范化,注重形式与技巧的精致,忽视精神内涵的深入开掘,陈陈相因的积习使语言随之僵化,失去了生气和表达新内涵的活力。中国画水墨语言对传统突破的意义在于它融合了中西艺术的观念,以及在新的视觉经验下对水墨材料可能性的极致探索,并且对新的图式风格进行了综合的重构与转化。如果把现代水墨所谓的“非书写笔墨”话语视为异端,多样化形式语言探索的力度也会随之失去,相反,倘若我们建树起一种开放包容的笔墨观并用之于创作实践,现代水墨画的前景就会变得豁然开朗:一、以水墨写意语言为基本构架,从传统文化蕴涵中汲取营养,并适当吸收改造西方形式语言的表现手法,辩证继承其有益于艺术发展的因素,赋予水墨语言的形式创新以现代感。二、真诚表达自己的生存感受,并以水墨语言个性探索切入当下文化语境,在保持传统水墨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形式语言的矛盾化合来创造新的视觉图式。
二、水墨精神的双向回归
语言的探索与它的精神指向同步,在视觉艺术的范畴内,这种同步意味着精神对语言形式的迹化,历代具有代表性画家的作品,都达到了形式和语言高度统一,清代“四王”为代表的摹古派正是致力于笔墨形式的精致,才步入了程式僵化的泥淖。同样,当代许多艺术革新者忽略语言自身的形式探索,其精神表现的力度也往往被弱化。水墨艺术当代意义的建构,必须以内蕴的文化精神和自身叙述方式的互动,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同步突破。在这里,创作主体的精神超越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艺术家必须直面当代社会生活、审美心理、哲学美学的诸多问题,积极地进行材料的开发和语言形式的创新,以传达对当下的准确感受。具体对水墨画而言, 便是要求我们用心去体味世界,将生命的独特体验通过感性处理,转换成一种带有情感特质的艺术符号,通过对生命本源的回归使艺术语言更加深刻,进而促成个性风格的确立。对于个体艺术家来言,生命的深沉体验是和艺术语言追求结合在一起的:不事具体物象描摹,注重生命体验的表达;超越表面视觉形象,彰显内在生命张力。生命体验的本能往往决定了艺术语言的选择,对一种语言的深入探索又反向影响精神关照的方式,这种双向发展的状态是由语言的特性来决定的。从本质上来说,语言的选择传达的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心理整合能力,水墨失落的根源在于传统艺术语言与现实面向的冲突。现代社会处在全面转型的时代,个人信念的消解要求艺术进行直接的情绪表达。对于由形式语言生发的艺术理念和由社会现实冲突带来的体验,生存背景不同的水墨艺术家完全有理由进行个性化的阐述:把独特的生命意识和形式语言整合在一个个性化的图式系统之中, 以其鲜明深邃的视觉风格,创造一种跃动着生命基因、“水晕墨彰”的意境——既与传统艺术“境生象外”精神暗合,又以个人体验对当下文化准确切入的个性化语言予以艺术的表达。
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资源共享的时代,西方现代绘画在观念上强调主体自觉升华,中国水墨画也是殊途同归。虽然当代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但中国画水墨的形式美感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审美心理习惯而被欣赏,这种欣赏更多着眼于水墨语言所创造的心理意境。传统国画必须寻求新的表现语言,使之呈现的审美因素或形式意味与当下语境之间建立一种明确的关联,这样才会凸现当代文化的审美意义:对现实存在的各种关系重新作出独立的思考判断,在真实的生命意识和生存体验中成就主体的人格;以自主的艺术形式反对普遍流行的社会意识和矫饰庸俗的审美经验,这才是从艺者应该具有的自觉态度。传统水墨吸收异质因素以补充原有语言系统的不足,从质材到图像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水墨的背叛,但在精神层面上,却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创造性继承。固有的艺术形式必须通过不断的自我突破,才能转换成为反映当代文化观念的艺术语言。现代水墨在立足传统语言框架之内,对现代主义观念的辩证借鉴和吸收,通过肯定个体感悟的价值,使之融汇于生命本体及社会的和谐运转之中,并体现出现实关怀的价值追求。
传统水墨画的审美品格着意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情感的文化载体。在都市众生喧哗的今天,当工业劳动重复的机械运作操纵了人的行为,并以嘈杂不休的大众媒介充斥视听领域的时候,我们重新体验并改造着传统的写意符号,使更加宽泛的艺术语言得以进入水墨系统,更加自由地传达内心情感,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诗意化联系,把自己的心理体验和艺术情感历程吻合起来,沿着笔墨运作而求得一种心灵上的交融,这种对艺术美的“心物”诉求,能够把我们带入艺术家们所创造的形而上理想境界,从画面的解读中寻找更深的文化寓意,在语言欣赏感悟中窥见终极的人文关怀:以“宁静致远”的水墨语言,来改变“图像时代”麻痹的视觉经验,从而回归传统经典“静、逸、玄、虚”的审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