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方首页 >> 资讯
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
添加时间:2015-03-08    阅读次数:1201


文/刘东方


内容提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美术教育是挖掘美术人文意义的文化,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内在视觉艺术灵魂。文章从人文精神与美术教育关系上,探究人文化的美术教育目的、内容和策略。

关键词:人文精神  人文化  美术教育


什么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一般来说,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的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


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深刻关联在于,美术教育是最具有人文意义的文化之一。高师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美术教育是挖掘美术人文意义的文化,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内在视觉艺术灵魂。它以文化来培育人,专门把培养艺术教育人才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又通过对人的培育来推动视觉艺术文化的发展。美术教育主张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个性和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我们试图从人文精神的视角来研究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策略和内容,努力深层理解和揭示美术教育中的使命。


人文化的美术教育目的


关注学生发展是人文化的高校美术教育目的。美术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它加强了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强调使每一个学生通过美术教育都获得最好的发展,它注重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即“以学生发展为本”。


1. 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指高校美术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高师美术教育是为提高国民素质、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艺术教育,因此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和爱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社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指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学生的身体发展和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三个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割裂了任何一部分,学生都不可能达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智力的倾向,充分发挥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3. 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


作为一般的人,必须有全面发展的要求,但作为具体的人,由于先天秉赋的不同,后天成长的经历不同,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并逐渐形成相互区别的发展倾向和特长。只有突出个性发展,将全面素质教育与发展个性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充分发展,使每个学生各方面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知识剧增”的特点而提出的战略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美术教育已不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全部知识与技能。美术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方面,要彻底转变单纯重视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观点重构美术课程体系,重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文化的美术教育内容


人文精神不但具有深刻目的论和方法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深刻的内容论意义。高师美术教育能否体现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美术教育的内容能否体现人文精神。


1. 审美教育


当今美术教育就是要审美教育为先,将知识与审美有机结合。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以知识技术为先。美术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求真为主)。而审美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主要特征,是以审美判断为特征的人文教育形式。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往往与人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高尚的美德情操、博大审美的胸怀,用审美的胸怀和“澄怀味象”的“赤子之心”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对待自我等,并形成对待这些审美对象的整体的直接把握与领悟,对其品质有相对正确的判断。一个社会中人的审美能力的高低往往通过各种方式体现出来,是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

审美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特征,以审美为核心是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可丰富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学生在接受了美术作品的感染之后,自然会被其中的某些因素所吸引,引起情感的共鸣,提高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活动频繁,强度加深。事物对其心灵的触动、对精神的感悟也就愈加丰富、敏感。美术教育在视觉领域,引导学生去体悟空间形象、色彩、质感的同时,培养了受教育者的情感触角,丰满了受教育者的人性及人格。


2. 文化教育


高师美术教育的实质是人文的教育。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凭借美术形式传递思想情感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文化行为。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传统的美术教育都比较重视技术以外的文化教育。中国文人参与绘画和西方的文艺复兴美术家对文学、修辞学、诗歌的进行广泛学习之日起,美术的地位和美术家本人地位就告别了匠人层次,而提高到文化的层面。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画家不仅有传世名作,而且他们自身的人文素养都很高,其代表作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学习,深刻地理解各个时代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并通过美术这一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高师美术课程,必须把它提到文化层面上来认识。强调文化教育,并非要淡化专业技术教育,相反,文化教育会给专业技术教育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使后者变得更加扎实,更加富有成效。绘画的技巧与技能,上升到高层次后比的是非艺术的知识。所有艺术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有内涵的思想活动上的。文化教育关系着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的”或“社会的”有用之人。美术学习不只是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而应当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的学习,美术学习是一种思考的感受、修养及文化的塑造历程。


3. 创造教育


人的品性与本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经过不断创造生成而来的。人不断地否定、超越自己,才能达到更新、更高、更完美的境界。人的本质是后天实践活动中创造发展的结果。全部依照规定的标准和范式力图把受教育者加工成“标准件”,有违人性的本质,不符合人的根本性的存在方式与逻辑。人是创造性的存在,意味着美术教育要摆脱、超越社会适应论的立场与品质,要使人不断地从既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不断地超越已在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人性内涵、价值与意义,使美术教育过程成为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过程,成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意识与能力的过程。

美术的创造性教育,表现在对个性与多样性的认同与鼓励。它培养的是具有个性、自主性、自律意识、批判精神的自由公民,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没有个性的服从者。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让学生敢于树立“前不见古人”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意识,历练学生的美术作品创作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观念和艺术表现力。最终,摆脱、超越工具主义的立场与品质,张扬人的个性与自由精神。


人文化的美术教育策略


人文精神不但具有深刻目的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传统美术教育内容过于注重技能训练,专业掩盖了文化,技能遮蔽了人性,整个教育重绘画技巧,缺乏人文性。这种方法的本质是没有生命主体的方法论。人文精神呼唤美术教育方式的转变。人文精神下的美术教育方法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专业知识论、技能论与本体脱离的现状,促成专业与主体、知识与人性的有机结合,并将这种结合建立在“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基础之上。


1. 继承性教育与超越性相结合


继承性教育,指引导受教育者对传统美术的继承性学习的一种人才培养教育。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是具有延续性和交融性的,艺术是在艺术历史的土地上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现代美术的许多要素都来源于传统。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的理论。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批哲学家,发生了“哲学的突破”。他将这一时期称作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轴心时代”的先哲思想,形成了不断“被它重新燃起火焰”的重要“轴心精神”。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历史,各个阶段及各阶层对传统美术的认识与继承,也大体如此。但无论美术表现形式怎样变换,其思维方式与观念都是建立在传统美术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当代美术作品大都是在传统的文化积淀下表达当代人的精神或观念的作品。因此,在继承传统美术基础上,展开创新的美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才是具有继承性的美术教育。人文化的美术教育,对传统的绘画观念、绘画理论与绘画技巧,一定学习继承并加以实践。


当代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教育的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其继承性教育与超越性要相结合,除了学习传统艺术的精华,还要了解现代艺术的动态,学习当代艺术的理论、观念和表现技巧。世界艺术已经走进了多元化、当代化的观念中,美术教育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思考前人没有思考到的、没有做到的事情,继承传统又要超越传统。美术教育是指向未来的,其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现实的本性。继承性教育与超越性相结合,要求将西方的艺术观念、技巧拿来丰富当代美术教育。如,工笔人物画教学,应当学习借鉴西方刻画人物的观念、造型、色彩等艺术语言,使之与传统人物画语言碰撞,使西方造型的再现艺术和中国人物画的表现艺术融合,以传统为本又超越传统,更好地表现时代。


2. 专业知识教育与关注人的心灵世界相结合


知识化教育是现行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所谓知识化,就是把美术教育的内容单纯地归纳为知识,将美术教育的方法归纳为传授知识和传授技能,将美术教育的过程呈现为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过程。知识化教育必须与当代艺术结合,及时地把当代艺术转化为知识体系,将现代艺术教育与传统造型艺术教育相结合。美术功能是一种形态观念,即作品的风格,流派、类别以及线条、色彩、动作、形体等传递着节奏、韵律、比例、和谐,并由此塑造着一种语言滋润着人的心灵感受。包含着现代艺术观念的专业知识教育须与关注人的心灵世界相结合,发展学生的艺术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后者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素质。


3. 实证化教育与关注人的创新能力相结合


与专业化和知识化相关,实证化也是现行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所谓实证化,就是将知识看做是各种真的逻辑或经验命题体系,又将每个体系还原为无数知识点。教育的方法就是通过知识点的不断积累,从而使人最大限度地掌握整个知识体系。”所以,这种方法是最大限度地让人接受知识,而不是创新知识。它在本质上是辩护性的和可接受性的,而不是批判性的和创新性的。实证化是当代美术知识和技能知识的重要特征。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要靠实证化的教育方法来实现。如,水墨人物画的教学,它包括造型训练、笔墨训练和色彩训练三部分。水墨人物画教学的基础是造型练习,它需要根据水墨人物画的特点来安排学习内容,人物头部的五官是重中之重,须安排两周的头部练习,训练学生运用笔墨表现人物面部的绘画能力,之后再拓展到包括两手在内的半身和全身练习。用墨,先从简单的焦墨练习开始,然后,是各种墨色的练习。


除了实证化的教育外,创新能力培养,在学习中也显示出了极为强烈的重要性。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自身发展过程,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斯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美术教育在拓宽人的视野、开发人的智力、拓展人的思维方式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在人物写生课中,要求学生不是完全“再现”对象,而是追求学生的主观体验性和艺术地“表现”对象,在构图与造型上,允许适当的位移、夸张和变形,或焦点透视,或散点透视。在色彩上,或运用条件色规律,或运用色彩的平面构成,促进学生主体性学习,进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美术教育方法中须将实证化教育与关注人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将实证化建立在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之上,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J].哲学研究.1996 (8).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14.

孟建伟.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2008 (9).

王德育.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