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选让
艺术当随时代。艺术作品的产生脱离不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艺术家把这一感悟加以升华就必须把握好从生活向艺术的转化,也要把握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更要把握好当代人的艺术审美取向,只有才能使产生的艺术品具有更深层次内涵和时代性。孙棋是来自山东年轻画家,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的时代性和绘画性让我感触很深。
在孙棋的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间百态,在表现手法上极具象征性,作者将生活中的现实对象主观的表达至作品之中,以作者个人风格为主,同时也兼顾对象的真实。如十届全国美展入围作品《新途》以及2007年创作的大幅作品《在路上》,都是以车站为题材进行创作,从不同层次的人群中描绘出对新生活的一种渴望。而作品《营救》则是在四川大地震后孙棋对这一现实由感而发的作品。画面中军人手抱被营救出的儿童,块面状的构成处理将主体放在了人物刻画上,这一表现形式使得环境交代令观赏者回味。作品《语言-待系列NO.3》是入选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作品。其画面中所体现描绘的当代农民工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劳动间隙中怡然自得的表情体现的相当生动,这是具体个人对现实主义的发展和突破,在单纯、宁静与凝练的画面中,强烈的视觉与水墨构成把在生活中的感悟巧妙地转化成艺术作品。
孙棋的作品,对绘画材料与表现形式上进行了深入而积极的探索,大面积的拓印技法让我们在画面中感到了中国古代汉像砖似的浑朴和沉厚,有如经过岁月风雨所侵蚀打磨过的沧桑之感,透过这种沧桑体现着庄重朴实的审美境界,那秦汉石雕似的苍凉、古朴、悲壮之美也是对传统的一种独到的认识;而从孙棋师古而不泥古、鉴洋而不借洋的笔墨语言里,我们看到的是宣纸所呈现的线条与肌理之美,绘画表现上尊重国画的传统“用笔”与“墨趣”,同时我们也看到作品对西方绘画理念的成功借鉴。在作品中我们似曾看到席勒、费欣等欧美艺术的血肉,又好似看到非洲原始艺术中的骨骼,在借鉴这些因素的同时,不断剥离那些遮蔽水墨画的因素,开掘水墨艺术本体的美感和魅力,这种认识不仅仅意味着我们对传统的继承,同样也会给当下人物画创作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视点,这种视点可能更能引发我们对历史、对传统、对西方绘画理念的审美意识得以全方位的认识,从而把当代的绘画理念和意识与传统的笔墨质量要求有机的结合和创新,做到传统艺术是当代艺术之基础,当代艺术则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同样是一种创新和超越。
“治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意”。中国艺术发于心、关乎情、诉诸形。在当代人物画家心目中“人”的因素始终被放在首位,青年画家应该注重人格的培育、学养的修成,注重挖掘自身的艺术潜质,使其作品更具人文内涵,更要注重把握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取向。孙棋的作品一直试图营造一种强烈的黑白对比与视觉的冲击力,他以大面积的浓墨处理人物的服饰,以其墨白凝重及行云流水般的运笔制造出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使得画面充满了结实的凝重感。而这种凝重感恰恰符合了个性化、多元化审美取向性。这种审美取向性不是个别的,而是主流的、时代的。
总之,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更脱离不了传统和富有时代性的审美取向,孙棋领悟到了这一点,希望他以后的艺术创作之路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