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

体验之美 文/孙夕恺
添加时间:2015-02-26    阅读次数:763



体验之美

/孙夕恺

 

 

中国画的写生就是写生命,是画者心性的流露和对客观自然的把握。写生对中国画而言,包含了三个层面:自然、文化和心性。三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老子曰:“道发自然”,就是指规律存在于自然当中。如何在自然生存规律中发现艺术的规律,把自然物象化为艺术形象,找寻到自己的心性所在,表述出自己的理想境界,对写生而言非常重要。

面对中国画水墨写生,我们当从文化的空间加强对中国画的理解要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和对当下生活状态的体验,通过造型和笔墨的载体呈现出来。 我们要从临摹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作品入手,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在造型练习和水墨写生中,努力使我们把对当下的生活状态通过文化空间的深度以造型和笔墨为载体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在体验的空间里感受造型和笔墨,理解传统文化和当下生活。

在对传统文化的体悟中可使我们确立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观,而大量的写生实践则是对中国画意象造型加深理解的过程。中国画的造型从不以客观的描写为目的,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倾向于主观表述的一种方式。“形是一个局部的东西,造型则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形容易捕捉,易于看见;而造型是内部的东西,它是一种气象.只有当形和造型融为一体时,画面结构的比例.动态.线条明暗就会和谐起来”(田黎明先生语)。

造型首先要达到形体准确,但它不仅仅是指物象客观的肖似,“形”是指物象的原本状态,而造型则强调艺术家主观能动性的心迹之体现,一个“造”字,直接赋予“形体”生命力。中国画中“形神合一”的理念就是对造型最好的诠释。李公麟的《五马图》中,笔笔简练精到,造型和形式语言完美结合赋予画面一种永恒的意味。中国古代的山水大师们大都结庐于山水之间,天天徜徉于大自然中,化景物为心体,下笔即赋予自然物象以心格,以心体之虚映自然之实。但这种意味从何而来?我尝试着在写生时不再单纯把注意力放在关注技巧和自然形态的准确上,而是努力体验对模特的关照和内心的感受,在自然形态和画面结构之间找寻文化空间的体验。正如石涛所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大涤也.’’这体现出 中国绘画的的意象造型是由‘‘天人合一” 、‘‘物我两融”哲学思想衍生出来的造型观,是庄周梦蝶、蝶化庄周的至高境界.

面对自然物象,我们要通过观察和心性的体验,把它转化为具有文化空间的画面结构.赋予自然物象一种品格,使它具有文化的厚度和灵性。这正是张躁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传统文人画中,梅兰竹菊从物象本身被赋予了精神的内涵,梅之耐寒、兰之君子、竹之气节、菊之傲霜已化为一种人格的象征。这中间的过程一定要有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并最终化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载体。

作为艺术家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倾听体悟天地自然生命之心声.只有这样,造型的背后才会有文化空间的意韵.从现象到体验,转换了造型观念后,写生的空间会更加开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古代先哲的从艺名言。读书是明理,行路是体验。我们要更多的去体验对象和生活,看似简单的一个观念的改变,写生的空间却豁然开阔了.我不再把写生看做是画一张‘画’ ,而是怀着虔诚的心态去慢慢品味自然精神里的人文境界,去完成一次心性的体验.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从文化中继承传统,从写生中关照生活,在自然中体验生命,我们当以此理解中国画写生。

 

2007.6.22于中央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