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 为艺 为学
写在“山师力量——孙夕恺、狄东占、孟祥军、
蔡秀云、刘翔鹏、王小飞中国画作品展”之际
为师,传道授业解惑,诲人不倦;为艺,敏悟游心抒怀,笔耕不辍;为学,慎思笃行,孜孜以求,深得大益。山东师范大学建校伊始,就植根齐鲁文化沃土,汲取泉城人文灵韵,秉承“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自觉传承创新齐鲁文化,努力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学位体系完备、师资人才充沛、社会声誉优良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
近年来,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教学、创作十分活跃,他们在各种美术活动和学术展览上以整齐、整体的面貌出现,引起了美术界的广泛关注。他们都具有学院教育背景,其作品饱含深厚的传统功底和探索精神。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到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推进与当代生活的表现、传统笔墨的人文内涵与现代艺术形式的探索、艺术语言的选择与当下文化意义的思考。这种特质正是来源于他们对严谨的学术风气和创新的学术氛围的坚守,与山师美术教育的传承始终根植于深厚的齐鲁文化沃土密不可分。
山师美术学院是山东省美术学科教学规模与层次完整、美术教育研究人才集中的单位。在张宏宾、丁宁原、张鹤云、杨文仁等国内知名教授的带领下,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形成了扎实严谨的学术底蕴和求实敬业的教学传统,尤其以中国人物画教学的成绩为特色,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美术教学与创作领域的重要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山东的“艺术生态”。作为对传统文脉的延续,山东的中国画创作在审美品格上一直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一个逐渐消解宏大叙事,注重个人体验和表达的时代语境之下,文化传承和创新如何找到平衡的发展逻辑,山师的美术教学有着自己的学术思考和坚守。
张鹤云、丁宁原等一批老教授所倡导的造型严谨的基本功训练,继承和发展了徐悲鸿新文化运动以来以写实造型观改造中国人物画的教学理念;张宏宾教授所构建的创造性教学思维,对西方艺术具有现当代意义的绘画形式加以借鉴,使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与教学完成了由单一向多元样式的转换。近年来,美术学院的学术骨干将这些成果融汇到自己的教学和创作中,并不断完善着这一体系:以传统绘画教学为基础,以艺术创新为理念,使学生在获得传统国画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专业素质和一定的创作能力,适应国画艺术创新、国画教学改革的综合素质人才需求。近几年的毕业生展览普遍反映了学生表现现实生活的热情、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创作实力。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在造型语言上与现代理念契合,在笔墨形态上追求典雅的传统气息。秉承传统文脉、富有时代风尚、造型生动优雅、笔墨清新自然,具有“山师特色”的中国人物画创作教学,在省内美术院校同类专业中卓然不群,已经引起了相关专家的重视和社会较高的认可度。
名师出高足。由于师资队伍合理,并有相应的学术背景为支撑,美术学院的学生在艺术风格与个性的选择上更加多样,近年来在全国性画展上多次获得奖项。历届山师毕业已经卓有成就的于文江、赵建军、姜东昭、吴磊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将山师美院严谨治学的理念和艺术追求不断的传承下去,已成为学术研究的楷模。同时,美院培养的年轻学子孙夕恺、李晓光、刘翔鹏、孟祥军、狄东占、蔡秀云、王法进、王小飞、孙棋、孙春龙、宋述林、王鹏、李晓娣、孟哲、宋飏……他们也工作在各高校艺术教育和创作一线,已成为山师的中坚力量,为中国画创作、教学、管理努力奋斗,身体力行。
山师力量,力量的源泉。